2014年1月5日
拒當爛好人?「給予」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
書名:「給予」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
作者:亞蘭.格蘭特
出版社:平安文化
出版日:2014年1月
「一般咸信成功的人都有三項特質:一是努力,二是才幹,三是運氣,如果想成功,這三者缺一不可。而丹尼.夏德爾和大衛.霍尼克的故事則點出第四項極重要但常被忽略的關鍵:我們的成功取決於我們與他人互動的方式。在工作場域中,我們每次與人互動都是在做選擇:到底該盡量搜刮利益,或是不計較得失,盡可能貢獻出最大價值?」(節錄自Give and Take 中文書)
讀後感想:
商業週刊第1363期介紹了一本書:「給予」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
其摘要的文章內容非常精彩,讓人非常想知道給予者莉莉安. 鮑爾,後續怎麼處理她在工作上付出過多所造成的窘境。內容擺明了告訴我們,有更好的方法來應對這種在職場上「被利用」的狀況。你想知道,最後 ,怎麼處理她的窘境?
翻看中文書籍第七章。
願意給予的人,往往獲得更多
作者亞蘭.格蘭特,全書以真實案例方式,鉅細靡遺的描述各個案例中「給予者」遇到的狀況,及最後如何因為「給予」而成功。
這本書有超過一半的內容告訴讀者,當「給予者」的好處。
從「施比受多的風險與酬賞」、「給予者、索取者和互利者的人脈之 道」到「給予者的在團隊合作與分享功勞」,在在說明當「給予者」好處。因為根據作者的資料研究發現,成就金字塔的底層多是給予者,但高居頂端的也是「給予者」。
看到這裡,身為「給予者」,在職場被當墊腳石、對客戶逆來順受等無限制的「給予」後,肯定對前面的「鼓吹」完全沒興趣。因為我們已經當慣了給予者,甚至是天性所然,所以改不了「給予者」的個性,除非有「大大的省思」機會,並找到方法,否則,看這本書的義意就不大。就算是當不成半澤直樹,也不要有「被耍了」的感覺。
我們不需要去知道當「給予者」、「互利者」、「索取者」 最後的下場是如何。
而是要去知道當「給予者」的好處之外,實際的對策是什麼?
給予者的「反擊」
堅定替他人爭取權益
真誠度篩選:相信絕大多數的人
寬容版「以牙還牙」:彈性給予者
就像書中案例:莉莉安. 鮑爾,擺脫對客戶逆來順受的方法:堅定替他人爭取權益的立場與客戶溝通。
彼得.歐迪特被同事偷走客戶和業績,再次遇到「索取者」,這次他擺脫索取者當一位彈性給予者。
給予者「成功」定義
索取者眼中的成功是高人一第,互利者眼中的成功是在個人成就和他人權益之間取得平衡。
給予者認為所謂的成功就是取得個人成就之餘,也能為他人帶來正面影響。
建議:在看此書的同時,搭配「談判溝通」書籍會更好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