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名: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「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」
作者:吉野源三郎
出版社:先覺
出版日:2013年9月
閱讀感想
我定義這本為「送給在學學生的一本書」。
吉野源三郎是日本文學家。原文本「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」 於1981年出版。
吉野源三郎用生動的對話故事,闡述現實社會的殘酷。透過年輕舅舅與姪子小哥白尼的對話,產生人生體驗的激盪與回響。
了解社會的殘酷的同時,遇到挫折、失敗也不氣餒 。這和我過去中小學生時間所閱讀充滿美好幻想結局的書籍,完全是不同的體驗。
「建立人生觀的第一本書」
個人覺得愈早對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,愈能提早讓他學習。
因為人生觀會影響一個人的一輩子。
「人總是以自己為中心看待事物或思考事物,這(似乎)是人的特性。」
大家都知道哥白尼的地動說。哥白尼提出這個假設時,受到社會的質疑,而支持這項學說的人也進了監獄,相關著作都被燒了,甚至被迫害。但他仍堅持這樣的想法。
「當我們碰到利害得失時,要跳脫自己的立場作出正確的判斷,實在很難。」
註:「似乎」是我加註的。
在小哥白尼的舅舅的筆記裡有一段:
「沒有人能簡單地向你說明:『社會是這麼回事,人活著有這樣的意義。』
我可以教你英文、幾何、代數;但是我無法教你,人聚在一起組成社會、每個人在其中過 著各自的人生,具有什麼樣的意義、什麼樣的價值。
你知道水是由氧和氫組成的吧。你當然也知道,氧和氫的比例是一比二。
像這種事情,我們可以用語言完全正確地說明,在教室看了實驗,一定會馬上點頭同意。
然而,如果說到冰水有什麼味道,就只能由你親自喝喝看才能明白。
不管別人怎麼說明,只有喝過的人才知道水真正的味道。
同樣地,我們無法對天生眼盲的人描述紅色是什麼樣的顏色。唯有等到那個人有了視力,實際看到紅色,才能明白。
人生也有許多這樣的事。
關鍵,在你自己。
自己在某個時間、某個地方受到感動,這種無法重複的唯一經驗,是真正屬於你的思想。
時時從自己的親身體驗出發、誠實地思考。」
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?
所有事物的背後都有數不清的人在努力工作著。他們全都是你不曾見過的人。
小哥白尼的舅舅的筆記這麼說:
「你母親為你付出,並不求回報,為你無私地付出,你母親就會感到快樂。你為好朋友做事,同樣不需任何報酬,就會很開心……。人與人發自善意為彼此付出而感到喜稅,是最美好的事。」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。
父母對於孩子的付出是無私的。但孩子對父母卻是要用計算的。
如果孩子能及早體會到父母的付出,那也表示他們懂事了。
而這樣的體會,還需不斷地透過長輩的身教、在同儕或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網絡互動中學習,而及早了解。
我曾聽到現在小孩對於母親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,甚至說出讓人噴血的事。
你是社會的貢獻者?還是享用者?----生而為人的態度
從探討關於貧窮這件事,讓小哥白尼知道三件事
為什麼在文明進步的世界,仍有這麼多的不幸存在?對於現在所擁有的,較之於窮困的同學,能自由發揮 自己的天分,是多麼難得的事,更應心懷感激。
為生產而付出勞動的人讓其他人可以做別的事,是很了不起的。